• 1
  • 2
  • 3
  • 4

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把握着力点 催生国企新发展动能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20-10-22

  经济参考报:国企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是践行创新发展新理念的排头兵,是实施国家科技创新发展战略和创新项目的骨干力量。国企要努力把握科技创新工作的着力点,尤其是在当前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下,聚焦实体经济发展,突出科技创新工作起点提升原创能力,把握科技创新工作重点突出需求牵引,突破科技创新工作难点强化产业安全,畅通科技创新工作堵点创新体制机制,努力发挥国家经济“稳定器”的作用,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努力赢得新发展格局优势。

  提升原创能力,突出科技创新工作起点

  原创能力是科技创新工作高度的决定因素。国企既是科技创新能力的积极建设者,更是原始创新的积极实践者,要努力提升原始创新能力,突出科技创新的工作起点,针对我国应用基础研究缺少原创性成果的问题,发挥应用基础研究对科技创新的源头供给作用和引领作用,不断提升原始创新能力,为创新驱动发展奠定基础。一是不断深化思想认识。国企要充分认清形势,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国际竞争向基础研究竞争前移,科学探索不断向宏观拓展、向微观深入,交叉融合汇聚不断加速,只有统筹兼顾国家目标导向研究和自由探索研究,以资源共享为核心,以机制创新为重点,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开辟新领域、提出新理论、发展新方法,取得重大开创性的原始创新成果,才能抢占国际科技竞争的制高点。二是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国企要面向长远发展和竞争力提升,前瞻部署应用基础性研究,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大胆挑战风险、科学评估风险、积极应对风险,敢于加大人、财、物的投入,围绕基础前沿领域和关键核心技术重大科学问题,大胆开展科技创新实践,攻克技术难关、突破技术瓶颈,为研发先进产品扫除技术障碍,形成关键领域先发优势,努力取得重大原创性成果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三是推动产学研用纵深发展。国企要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基础研究机构合作,共建各类研究开发机构和联合实验室,加强国企实验室与高校、科研院所实验室紧密衔接和实质性合作,促进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与产业化对接融通。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自主布局基础研究对接,充分利用国际一流科研机构、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成果,大胆踏入新领域、实践新理论、应用新方法、探索新现象,努力实现科教融合。加强国企内部创新环境建设,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共同培养基础研究人才。

  突出需求牵引,把握科技创新工作重点

  把握重点是科技创新工作的关键环节。国企既是国家科技创新的排头兵,也是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柱,要牢牢把握自身在国家战略、经济发展和民生等方面的工作定位,结合自身发展战略方向、战略目标、战略重点等,突出需求牵引,把握科技创新工作重点,以科技创新催生发展新动能。一是紧紧围绕国家发展战略。国企要根据自身发展战略及发展方向、发展重点等,围绕国家的战略目标、战略方向和战略需求等,重点在集成电路、网络通信、高端装备制造、绿色低碳、生物医药、数字经济、新材料、海洋经济等方面,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形成产业带动性强、技术自主可控、在国际上并跑领跑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为国家实现经济新旧动能转换发挥引领性作用。二是紧紧围绕国家实体经济发展。制造业既是国家实体经济的重要基础,也是构筑国家未来战略优势的重要支撑。国企要聚焦实体经济发展需求,积极开展科技创新工作,运用科技创新成果发展高端制造、智能制造等,培育世界级的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制造业和实体经济的产业转型升级,为国家经济发展积蓄基本力量,打造未来发展的新优势。三是紧紧围绕国家重大专项实施。国企要通过重大专项的实施,攻克一批具有全局性、带动性的关键共性技术,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技术产业群,抢占未来竞争的制高点,带动整体自主创新能力和国家竞争力的跃升,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发展。四是紧紧围绕科技竞争态势。国企要面对激烈的全球科技竞争,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做文章,下好科技创新的先手棋,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加大国际科技创新工作合作力度,布局全球创新网络、并购重组海外高技术企业或研发机构,建立海外研发中心或联合实验室,发挥科技创新高层次、大范围引领的作用,探寻新增长的动能,争取产品差异化优势和低成本优势,引领市场需求,为研发先进产品储备技术力量。五是紧紧围绕企业自身发展。国企要把科技创新工作作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摆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位置,以更大的决心、更加有力的举措,加快科技创新工作的步伐,依靠领先科技创造领先产业和领先产品等,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争取国际标准的话语权,努力把优势领域的核心技术上升为国际标准,打造知名品牌,迈向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树立创新型国企形象,建设创新型国际企业。

  强化产业安全,突破科技创新工作难点

  维护产业安全是科技创新工作的根本任务。国企既是产业的建设者,也是产业安全的维护者,要在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关键领域和保障民生、服务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等方面,着眼产业发展,攻克技术难点,补齐产业短板,提升产业安全发展的水平和能力。一是准确把握发展形势提升产业链水平。国企要根据国内产业发展形势变化,科学分析和预测国际产业发展形势,针对保护主义上升、新冠疫情等国内国际形势变化,积极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通过科技创新手段,参与国际合作分工,补齐产业发展短板,保护好稳定好产业链、供应链,提升产业链水平,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传统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二是发挥体制优势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国企要发挥承担国家重大战略工程、重大科技专项等牵头作用,以重大战略工程和关键核心创新为抓手,加快现代信息技术同传统制造业深度融合,努力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统筹科技界、产业界、金融界等各方面通力合作,集成力量、密切配合,共同推动自主创新、协同创新、开放创新有机互动,实现生产要素和创新要素充分流动,形成创新发展的合力,突破战略性产品和关键性技术瓶颈,维护产业高质量安全发展。三是加速成果转化推动国内大循环。国企要通过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突破“卡脖子”的关键技术,加速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制造业转型升级,健全成果转化机制,探索形成科研面向市场需求,解决依赖国外较大和严重制约我国产业链现代化能力的问题,建立自主、可控、安全的产业链、创新链,使其成为一个具有韧性、能防范和化解各种外部风险的国内大循环。

  创新体制机制,畅通科技创新工作堵点

  体制机制是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基础。国企既是创新体制机制的探索者,也是创新体制机制的实践者,要通过创新体制机制,加快和深化科研改革,打破科技创新投入、科技创新管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等问题,畅通科技创新工作堵点,激发科技创新工作活力。一是深化科技创新机制。国企要健全符合科研规律的管理体制和机制,改革和完善国企经营者的考核制度、评价制度与薪酬制度等,加大自主创新激励力度。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健全鼓励支持基础研究、原始创新的体制机制。创造宽松自由的创新空间,营造允许失误、宽容失败的环境。打破传统科研管理方法,解除对科研人员人、财、物等方面束缚,改进科研人员薪酬和岗位管理,引入市场化和创新基因,发挥科研人员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加大技术创新在绩效考核中的权重,开展技术创新能力评价工作,建立考核与评价工作管理体系,形成国企技术创新激励和约束机制,充分调动各创新主体技术创新的积极性,促进内部各创新主体协同发展。二是完善科技创新投入机制。国企要建立和完善多元化、多形式、多层次的技术创新投入机制,吸收来自政府补贴、银行和风险基金等渠道科技研发扶持资金,以资本的力量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迅速市场化和效益化。构建“分层分类”研发资金配置体系,合理布局研发经费投入方向,以市场为导向解决创新主体动力问题,建立科研与产业相互依托、合作共赢的格局。加强与各类所有制企业和主体的融通创新,积极与民营企业合作,充分挖掘各方潜力、发挥各方优势,促进资源效用最大化。三是完善科技人才工作机制。国企要选好用好一线创新人才、青年科技人才、高技能“工匠”和高层次科学领军人才,创新人才引进机制,改革聘任制度、选拔制度、薪酬制度、激励制度,营造吸引国际化人才、高端人才的良好环境。建立适应创新驱动发展要求的科技评价体系,根据不同学科、不同研究领域和不同研究环节的特性和科技人员的特点,分别设置合理的评价指标,畅通人才发展渠道,制定有利于科研人员发展的评价办法和有利于科研成果转化的评价办法。建立合理的创新回报激励机制,鼓励科技人员采用技术成果加股权、期权分配等方式参与分配改革。加大对本土人才的优选和培养力度,尤其是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在实践中培育本土人才。四是充分利用资本市场机制。国企把科技创新工作和资本市场紧密结合,吸引科创板、创业板等资本市场目光,抢抓社会资本投资科技创新工作风起云涌的战略机遇期,主动对接资本市场,以资本的力量推动科技创新工作成果迅速市场化、产品化和效益化。

  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是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创新型国企的需要,是推动国企高质量发展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需要,更是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主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迫切需要。